科学技术和文化变迁重塑未来个性化教育

文/左阳博士
 
    当前教育模式下,学生成长轨迹可看作剧场效应,就如大家在剧场里观影,忽然有人觉得我要看得更清楚,于是站起来。别人看他站起来,更多人站起来,于是要踩凳子看的,要踩梯子看的越来越多,这就是剧场效应。这种效应下,孩子们被绑上战车,家长们陷入军备竞赛,教师们也无暇顾及孩子的人格、道德、思想品质等方面的培养。反思之下,这其实是冰山理论,冰山下面是我们的教育理念、价值观和教育培养目标不适应整个社会的变迁。
 
    当今社会99%的教育体系都源自1893年美国的十人小组制定的教育模式,也就是把教育分成数学、科学、历史、英语和外语,一百多年来这种教育体系除了进一步细分科学外,整个体系没有重大变化。随着我国经济进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后工业时代,需要从创新角度重构学生的学习模式。学校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发展模型也必须变化,实现从知识记忆培养到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互联网时代,知识数量处于爆炸状态,单靠记忆已经不能解决学习问题,人们需要记住更多的是知识源,需要具备信息获取能力,而不是知识的本身。我们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教会学生如何观察、比较、分析、推断、归纳、建构、辨识、评价、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思维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学习力的培养,包括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策略,学习渠道和学习资源的效率提升。
 
教育领域当前的主要矛盾是学生日益增长的自我行为意识和社会兴趣点的转变和落后的教学、教育管理方式的矛盾。毫无疑问,数字化教育的发展,包括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教育过程的数字化,教学管理的数字化,正冲击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模式,促进教育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
 
信息化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层级到底如何体现呢?
 
根据国际学术界提出的SAMR模型,第一个层面S指替代性,也就是现代技术替代了我们传统的方法,比如用投影仪可以替代传统的黑板。第二个层面A指增强性,即用科技产生的替代工具增强教学效果,比如我们的互动式白板,既替代黑板,又提供学生老师之间的互动功能。第三个层级M指修正性,是真正变革的开始,通过科技能够使过去做的事情能更有力地改变。比如课堂教学中,通过科技的手段,老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某个方面的问题,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学习过程的信息抓取来实现教学的过程。最高层次R指重新定义,过去从来想不到的事情,在新技术环境下得以实现。 比如我们的孩子们可以在家里学习,可以在任何空间里学习,即通过空间来进行学习方法的重组。
 
    由此,教育行业产生的重要趋势首先体现在学习内容的变化,现在有很多教学软件通过嵌入的视频、动画、测试、互动等元素让学生和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实现重构,虽然这些改变比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有效果,但仅是传统教学模式上的提升,更多的老师希望有更灵活的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组合的教学资源,我们看到地理老师把地理课本替换为知识点的小模块单元,一个班里面不同层次的学生推送不同难度的课程模块,这样能够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 
 
第二个趋势是学习空间的转变。科技时代,教师角色依然重要,但是老师不是一味站在讲台上讲课,而是老师可以自由移动,在学习小组里面工作。很多内容、技能的传授都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实现,教师的工作更多是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讨论和解决问题。作用是支持小组让学生推进项目,解决问题为根本思路的学习过程,同时也可加入小组讨论。
 
第三个趋势是个性化学习模式,通过课堂数据对学生的技能和成绩进行画像,我们对学校教学的过程进行监督,对学生的综合情况进行监督,老师很容易了解班级的情况,不同班级的情况、不同小组的情况,通过实时的教学调整,满足学生的需求。通过数字化的教学过程监控,实现学生的系列特点和语言认知的能力,教师和学生轻松找到学习的弱点、难点和痛点,挖掘学生的兴趣点,从而提升学习的动力和成就感。
 
让我们通过主题是“星球引力”的一堂物理课来示例。教学内容是通过应用大英百科智慧校园的数字化系列产品,给学生推送问题,让学生通过已有知识进行假设,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查,最后得出结论,培养使用STEAM特色的思维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以“万有引力怎样存在“进行导入,让大家感受思考比如力和运动,太空的引力等思想,介绍后让他们通过大英百科数字校园的内容进行阅读,并进行知识分享,再把实践融入其中,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测量引力的作用,让学生动手用电磁铁的强度来模拟星球之间的强度,通过发射器发射一个星球,通过电磁铁的磁力模拟星球的运行轨道。让学生设计一个星球的发射装置,通过电磁铁的引力来推测球体的运行轨迹,设想发射火箭我们的力量要有多大来最终解决问题。最后还可通过竞赛的方式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过去是通过分数评价,现在是通过勋章制评价,学生做得好发三个勋章,做得一般发两个勋章,类似幼儿园小红花的形式进行鼓励。
 
由此不难看出,教育面临的挑战是学生不像以前是靠学习改变命运的巨大压力转换成学习动力,现在的孩子们这种动力明显不足,而是要从真正挖掘孩子内心深处的求知欲,引导学习兴趣来推进学习动力。
   教育部课改专家&北京国信世教研究院首席专家左阳博士在深圳教育论坛发表演讲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学习方法都将发生改变。教学目标,过去强调知识型学习,现在让学生解决问题。教学内容过去强调通用教材,老师讲一本教材几十年,现在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来重构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过去是让学生背会、学会,现在让学生通过思考、动手实践及学生间的互动彻底搞懂。教师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过去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现在更多是引导、帮助和指导者。我们的教学方法过去是讲课、示范,现在应该通过情景化教学。学生的角色过去是知识接受者,现在变成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对信息进行加工,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应用信息,这些均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重视通过构建潜能来实现学科的预测功能,对于学生的智力、语言能力和数理能力,还有抽象推理、知觉速度和准确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来了解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全校学生的特点。比如,在理工科为主的学校,学生在数字推理和机械推理方面非常强,学生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这样的品牌特色,强化了吸引此类学生的虹吸效应。我们把语言认知能力对学科进行回归,比如说在物理方面,我们要求语言推理能力、机械推理能力和数字推理能力更强;在历史方面,我们对语言能力、文字记忆能力和知觉加工能力要求比较高。。通过这样的维度测量,界定维度,最后形成学生在语言认知能力领域的具体能力方向。
 
通过将学科和学生大脑认知结构进行关联后,我们可知道学生在哪方面进行有专业性和方向性的学习。另外,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推进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对视觉更敏感,你给他图片,他记得更清楚、更形象。有的学生对声音更敏感,有的学生对故事更敏感,不同学生学习的模式不同,我们只有掌握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过程以后,才能更有效的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模式。通过此法综合记录学生学科的兴趣、学科的成绩、学科的潜能等等,包括专业、职业的倾向,人格的特征等,同时还有客观因素,我们家长的倾向、学校的师资配备情况,老师和同伴的建议,综合在一起形成对学生的系统决策,最后形成行之有效的个性化学习指导。
(根据公开演讲内容整理编辑,未经本人审阅)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