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新挑战及应对策略



编者按
  又到一年高考季,中国有多少像安徽毛坦厂中学的学子们在万人送考中迎来人生第一次大考。对于广大普通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而言,孩子靠个人努力和高分改变自身与家庭命运的希冀从未止步。前瞻未来,高考改革的动因和目标是什么;改革的走向和任务是什么;我们究竟要如何应对新挑战? 全情投入前,对高考改革趋势的思考正是赢得未来的关前仰望。

 
毛坦厂中学高考学子万人送考
 
 
       随着时间线的延续,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已从精英化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目前国内已有2500多所普通高校,在读人数超过3700万, 150多万专业教师。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同分层、分类和区域的高校对于人才选拔的标准和方式是有差别的。反观基础教育,现阶段在校学生人数已达到两亿六千多万,50多万所各类学校,1500多万教师,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将两者对接的高考改革牵一发动全身,不仅是选拔人才问题,更是社会流动的阶梯与利益的平衡,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不言而喻。
 
        不可否认,高考的公平性正在遭遇挑战。一些高考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背离了制度设计初衷,严重损伤了教育公平。比如高考加分,设计初衷是好的,但出现加分名目繁多、福利过高、身份作假等问题,严重违背了公平原则。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问题不断产生并凸显,比如异地高考问题就比较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进行政策调整、以改革促进公平。
 
        2014年,国务院正式发文启动改革,其中重要的价值取向是要增加学生的选择权,要扩大高校的自主权,目标是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促进入学机会公平和教育公平;优化人才选拔标准和评价方式,科学选拔合适人才进入高校深造;引导基础教育改革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发展。改革的策略是遵循规律,试点先行,协同改革、稳妥推进。上海和浙江最先按照新的方案来实施,今年启动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4个省的试点,3年后高三毕业时按新规实施,其他省份明年按计划陆续展开,这样可以保证积极稳妥推进,平衡多方利益诉求,形成共识与合力。
 
        高考改革的重点在三个核心环节:招生计划、考试制度、招生录取。首先招生计划分配如何改革?这是政府行为,要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的高考录取率,如人口大省山东、河南等等,来缩小省和省之间高考录取的差异。面对弱势群体,由于地处贫困区域,从小没有得到良好教育。高考是给一些政策补偿,面向国家贫困地区的农村考生定向招生,单独划线、单独录取,体现教育的公平和社会的公正。今年的高招计划已经在五月中旬正式颁布,总量比去年又有新的增加,而且保证了各个省的计划指标只增不减。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钟秉林教授
 
        入学考试制度如何改革?首先要改革入学考试方式。一些高职高专实行注册入学,考生不需要参加高考,根据高中的学业水平成绩加上必要的技术测试就可以选择学生适合的专业,直接注册先去学习;英语等科目一年两考,平时考完,到时候选最好的成绩加到高考成绩当中,可减轻学生集中备考压力;另外异地高考制度也正在完善中。以上改革措施都是尊重学生的选择,增加学生的选项。
 
        然后是改革入学考试内容。实际上国家每年都在改,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标准为依据,突出对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综合素质的考察。比如,探索文理不分科,就是扭转基础教育过度强调应试和学生偏科的现象。文理分科带来的一个问题是高中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不完善,到了大学还要补课。现在学科交叉融合趋势很明显,学习文科要有很好的数理基础,学理工科也要有很好的人文基础,否则学科与学生都无法发展。例如,北师大的心理学全国排名居首,它属于文科,但现在只招理科生,因为现在的心理学已经是把传统的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脑科学非常紧密地融合。我们热衷所谈的创新首先要有创新的思维,创新思维必须把文科擅长的形象思维和理科擅长逻辑思维较好结合在一起,才有可能创新。
 
        最后是改革高考命题方式。这需要加强命题专家队伍的建设,重视考试规律和标准研究,完善考试科目试题库建设,提高试题的信度和效度。比如,25个省有全国卷,(全国卷指由国家级的考试机构负责为这个省的高考试题进行命题),但不意味着统一的试卷,全国卷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全国和各省的命题质量。
 
         对于招生录取机制的改革,要逐步取消录取批次,改进投档录取方式。此举主要是强化高校的办学主体地位,大学招生主要关注学校专业的建设质量、水平及社会声誉,促进高校办好每个专业。北京等八个省份去年合并了二批和三批,今年只分两批,明年逐步取消,取消以后就用投档的方式,此举增加了学生和高校之间双向选择的机会。改革招录机制变化的另一要点是对考生进行综合评价,实行“两个依据一参考”,即依据高考统一成绩和学业水平,同时参考综合素质评价,评价方式比过去更加全面和丰富。高校多元录取机制实际上增加了高校的自主权,包括自主录取、注册录取,还可以定向录取,如面向农村地区定向招生就是定向录取;对于有特殊贡献、特殊才能、特殊才智的学生该破格还是要破格,同时对加分政策的清理和规范,也正是为了完善自主招生。
 
        明确了高考改革的重点,再来分析下基础教育如何应对挑战。首先我们必须转变观点,先进的教育价值观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核心素养的内容。然后,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因材施教的基本前提是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研究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选择,以个性化学习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鼓励兴趣特长的发展。
 
        构建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离不开综合素质测评,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另外还要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技术方面的兴趣,包括通用技术基础、职业的倾向和职业的潜能的考察。测评档案必须可信,不能千篇一律,要具备证据、数据和事实,真实反映学生的成长轨迹,这样大学录取时才可有效使用。
 
        谈到综合素质就必须涉及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即如何提高学生选择能力的问题。在长期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弱,谁来帮助和指导他们选择成为非常严峻的问题。一方面生涯课程是过去高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今后可从加强选择性教育,提高自我认知能力,通过讲座、课程,体验等形式,将社团活动、心理咨询及综合实践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则需要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教师除了自身教学能力水平提高之外,指导学生选择的能力也要加强。学生发展指导体系的构建过程,所有学科课程老师都要全员参与,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创新激励机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探索学校管理机制的创新。高考改革绝不仅是学校教学部门和教务系统的责任,它涉及到学校教学组织管理的变革及人事制度的变革。高考改革实施后,学校的教师和实验室资源普遍短缺,学校的教学安排、课表安排、教室安排都遇到新问题。一方面要靠存量盘活,增量规划,各级政府都有责任增加投入。另一方面,在学校自身条件无法胜任的情况下,可考虑由第三方信息化平台和其他创新技术给学校提供相关服务与支持。
 
         总之,应对高考改革要加强顶层设计,深化综合改革,协同创新。要强调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中国教育规模庞大,教育的差异性很大,包括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同学区的不同学校还有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改革更要强调多样化的探索,没有唯一模式和统一模式。不管采取什么方式,我们都要尊重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只要能实现高考改革目标的探索都值得鼓励。(注:根据现场速记内容整理编选,未经本人审阅)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