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教育对于新高考的影响空间究竟有多大?


 

学智君/文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上海和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率先启动;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也将正式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将全面实施新高考制度。新高考为考生带来更多的选择权,也为高校带来了更多的自主权,并将综合素质评价的考核切实落到操作层面。

 
举例而言,2017年某著名大学在浙江采用“三位一体”的自主招生办法,内容包括先阅读一篇科技论文,动手完成一个实验;教授物理新知识45分钟后完成1小时笔试;教授数学新知识45分钟后完成1小时笔试;最后的面试,主要是考察对科学的兴趣和对国家的情怀,每一部分在总分数中占25%的权重。此类考试方法,充分体现了以知识教学、技能应用和人格培养的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主张。但最终的考试结果统计却有些出人意料,重点高中的学生对于普通校的学生而言并没有体现出明显优势。推而远之,假设未来全国新高考都采取此类方式录取学生,我们的中学该如何应对,如何设计教学体系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先对我们的教育体系有所了解。传统教育很显著的一个特点是重视学科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以知识点的灌输传授为教学支点,对理论和概念关注较多;而多学科及跨学科整合应用则相对薄弱,尤其结合以模型和工具性素养为导向的方法论的综合训练尤其缺乏,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课业设计则基本处于游离状态。为此,新高考体系已开始将培养独立思考,注重实践,解决问题为重要目标,推进以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能力体系的建设作为评估未来学生发展水平的重要标杆。如果我们的改革体系打破传统理念,那么重点与非重点学校学生之间曾经的存量能力差别就会让位于新体系新标准下的新规则的重新设定,增量思维优势的建立取决于进化体系建设的觉醒速度和军备竞赛能力。

 
尽管国内已推行素质教育较长时间,家长们都在为孩子的未来努力增加优质选项,但仍主要集中在关注孩子艺术及体育等兴趣特长的培养,对以科技素养为代表的创新能力(具备高价值,长半衰期的特点)的培养显然没有体现出应有的重视。殊不知世界的竞争标准已经在悄然改变,以不变应万变的思路将使我们未来真的会被征收时代的智商税。

 
  毋庸置疑,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十八大以来国家最重要的制度改革之一, 国家推进综合素质教育的决心和力度是坚定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众创空间”建设,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与创新意识。现代社会对公民的科技意识、数学素养和人文底蕴的综合能力需求水涨船高,终生自我学习的要求愈加迫切。与美国社会众多大学设立的4大STEM主类别暨400多个子专业方向相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领军院校开始设立STEAM/创客类人才自主招生渠道,作为良好的开端,我们的高考制度体系将逐步摆脱普鲁士教育体系(以工业流水线型割裂式学科课程单元为特征)的思维影响,有望演化成为未来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息壤。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不可能一夜之间就让学生全面精准掌握STEAM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如果想要真正提升考生面向未来的科技和创新素养,而非刻意练习应试刷题技巧,就必须从K-12的不同阶段着眼,整体设计STEAM课程体系如何与新高考标准对标融合,才会收到接近预期的真正效果。

 
所以,将STEAM教育作为现有教育系统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抓手和突破口,摆脱目前仅仅与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少数课程相关的局面,重新设计学校课程体系或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我们并不需要大面积替换现有基础课程,而是根据STEAM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重组梳理课程体系,以多学科知识面综合理解和项目式跨学科知识技能整合迁移为经纬网络,以树状结构建立知识框架和思维体系,随着学阶的晋级不断实施线性化输出实践,实现学习效率与效果的提升,完成STEAM跨学科能力素养的培养。

 
具体而言,在K-12教育的不同阶段对于STEAM课程与项目的实施重点有所侧重。例如,在小学阶段,主要体现科学化生活化的主题场景,突出概念的普及性,最好以游戏化趣味化的方式展开,其现象、过程及结果相对固定,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复制能力,属于基础性课程阶段,例如图形化编程和乐高系列玩具组装等。

 
在初中阶段的STEAM教育,完整课标及课件内容成为标配,学生与教师用书和配套教具资源包必不可少,对学生的要求也逐渐发展成为给定问题下对信息、技术和工程原理、流程和方法论的应用理解,开始具备多学科整合与跨学科思维的方法,初步掌握以探究为基础的项目式学习方式,属于拓展型课程阶段,如培生和大英百科的自然科学系列教程即归于此类。

 
到了高中阶段,对于学生的创造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成为重点,面对未知的世界和路径,边缘学科越来越多,如何从现有理论知识与经验中假设探索总结出新方案新产品,掌握核心分析评估研究框架,从而解决真实问题,阐释疑难现象,创造新型产品成为此阶段的必杀技能,属于研究型课程项目阶段,由斯坦福大学和国信世教研究院联合发起的创新型研究人才培养中学联动实验室项目就是国内颇具代表性的例子。只有将K-12全学段打通,以一贯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思维,同时具备分析思辨、沟通说服、协同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靠应试能力过关升级,考生才能在未来的新高考自主招生方式下从容应对,彰显个性,脱颖而出,步入心仪院校的凯旋门。

 
令人欣慰的是,北京市教委在2016年下发《北京市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项目管理办法》的基础上,今年又颁布实施了《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从鼓励初中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课程并获得学分,到对高中职业体验活动设置明确要求和必修学分,充分体现出STEAM教育在校内校外的不断普及深化,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新高考背景下选课、选专业及学校强烈相关)主线的紧密关联也获得了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认可。

 
当学生可通过长期参与各类STEAM特色系列课程与项目,从实践操作与锻炼中,逐步动态科学地发现自身兴趣、特长、潜能和优势,锁定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树立人生事业目标,培养立足社会的综合竞争力,体现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表达,不失为一种匠心独运,将天赋、自我认知和社会实践科学融通的理想展现方式。国家面向未来,建设国际一流的教育体系,以核心素养的精神推动高考指挥棒,通过育人发展为主线,促使本土化STEAM教育全面落地恰逢其时。

 
(感谢孙晓奎老师对本文的启发)
 
 
 



新闻动态